
篇一:讀懂善良
作者:潘偉博
他,六十幾了,年過半百。妻子死了,生前給他留下了一把破舊的古琴,干起了補鞋的生意。沒有客人時,那幾根滄桑的手指便有氣無力的撥弄著幾根琴弦,瑟瑟的琴聲穿插在菜市場的空氣中,別有一番韻味。
那是一個日落黃昏,六點多,街邊的小販們早早的收攤回家。秋風無情的掃過街道,把一團團落葉卷到半空——那是在和它們惡作劇。雖正值深秋,尚未入冬,可月亮早已把天空燙了一個洞。我頂著瑟瑟秋風,走在回家的路上。路過菜市場,補鞋的老頭依舊坐在那有氣無力的奏折古琴。琴聲悠悠地躲過秋風,伴隨著黑鴉凄涼的叫喊,振我的耳膜,心情不禁有些低落。
我雙手插兜,低著頭,遇到路邊一塊小石子兒,我伸出腳將它踢到一邊,伴隨著清脆的撞擊聲,我的鞋底發出了一陣尖叫——我的鞋底被尖銳的石子劃破了,與此同時,裸露在外的腳掌也擦破了皮,秋風瑟瑟地吹著,我坐在地上,疼得倒吸涼氣。
悠揚的琴聲瞬間戛然而止,我定睛一看,是那補鞋的老頭向我走來。
“怎么了?”幾個字從他那低沉沙啞的嗓門里蹦出。
我低著頭不說話,說實話,我心里是有點厭惡他的。他看了看我的鞋子,起身走回攤位,雙手在工具箱箱中撥弄著,似乎在尋找什么東西。我內心很復雜,有種說不出的感覺,在菜市場見他這么多年,我還沒和他說過話呢。我陷入了沉思,當我再次抬頭時,他又朝我走來,手上拿了一管什么東西,好像是什么粘合劑吧,我沒看清,他蹲下來不聲不響的給我粘著鞋底。那傲嬌的粘合劑在秋風的慫恿下似乎不肯出來,老頭用他那布滿老繭的手一點一點地擠著粘合劑。那雙滄桑的手,動作卻是那樣地嫻熟。
他再次起身,嘴角微微上揚,額頭上露出了幾道皺紋,如同歲月用鋒利的刀子割的一樣。我呆呆地坐在那,嗓子眼好像堵了塊石頭,什么也說不出來。我一邊艱難地起身,一邊在心里責備自己的無禮,我對他的厭惡像是一塊冰,嘩啦一下融化了。不知怎的,他補過的鞋好像格外得有分量。
那一次,我讀懂了善良……
接過陌生人的美酒吧,因為它是那樣的香甜。
給予他人一個微笑吧,因為這是那樣的美好。
成全他人的善良吧,酌一壺美酒,品一焙香茗。記住,善良也許會遲到,但一定不會忘記砸到你的頭頂!
篇二:讀懂失去
作者:蔡麗華
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”是蘇軾對人生的理解。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
今天已是外婆離開的第8個月,但我仍然找得到與她相關的東西。小時候媽媽說:人死了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他了。我記得那天我哭了很久,害怕如果有一天,找不到爸爸媽媽了,我會怎么辦。但這一天總會如期而至,只不過對象換成了我親愛的外婆。
外婆走的那天,外公燒掉了她的東西,看著東西燒呀燒,我的回憶在這火煙中回想起來——
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年,因為有錢,但唯一不想拿的是外公外婆的錢,拿著那些錢,像是握著他們的皺紋,看著他們越來越老,手中的錢越來越多,總有說不盡的滋味,就像是一個小朋友,偷走了他們的時間,有一種罪惡感。
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回老家,給外婆洗頭,那一頭銀色的白發,印出蒼老的歲月,如同她忐忑的一生,兒孫滿堂,卻沒有一個陪在她的身邊,也許是她的不善言辭,也許是兒女不孝吧。水從外婆的頭上慢慢的澆下來,頭發慢慢變濕,不知何時也打濕了我們倆人的雙眼,“唉,這風吹的也太寒冷了吧”“這水澆到我的眼睛里了”用手抹了抹眼角。都是兩個口是心非的人,怎就這么好面子呢?
外婆走的那天是2月21日,新年過去了,因為疫情,家里人都沒有出去。新年的祝福少了起來,孩子們的玩鬧聲也少了。外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走的,有假的哭有真心的哭。可再怎么哭又有什么用,在時不孝,走時又何能再孝。入土那天之后,哭聲漸漸少了,人也漸漸少了,就像媽媽所說的,人死之后就找不到他了吧。
可我覺得人的死亡不是真正的失去,而是有一天,沒有人會記得你才是真正的死亡。
失去不代表真正的失去,有著他相關的記憶又怎能算是失去,只是他不在我們的身邊,但記憶中永遠有他的一方寸地。
失去可能就是換了一種方式,活著我們的記憶之中。
篇三:讀懂月
作者:程慧琳
所謂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”,賞月光看有何用,從中我還悟出了一個道理: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。
有沒有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:一位老奶奶有兩位女兒,大女兒賣傘,小女兒洗衣店。可老太太每次都擔心晴天怕大女兒生意不好,雨天怕小女兒衣服曬不干。這個煩惱一直困擾著她,后來,有位鄰居跟她說:“你可真有福氣,有兩個女兒陪著你,晴天大女兒家生意興隆,雨天二女兒顧客盈門”老奶奶一想,還真如此。從此生活過的一天比一天輕松。
的確,任何事都有兩面性,利與弊同在。我們要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,對待人生。往好的方面想那它就是好的。
同樣一朵玫瑰,有的人第一眼見她覺得渾身是刺,便稱道這是“荊棘之花”。有的人第一眼見她色彩鮮艷,嬌翠欲滴將她比喻為“花中美人”。用負面的眼光去看她,看到的是荊棘和害怕。用正面的眼光去看她,看到的是美麗和多彩。
在古代,月圓時刻,古人會請畫師來作畫,月缺時候古人會請詩人來作詩。
月為完美的象征,可這樣一想:人都有分離的時候,月何嘗不是呢?月圓是畫,月缺是詩。沒有人是完美的,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”一種事物,圓與缺,都有著不同的美,不同的意義。
我們同樣仰望著美麗的天空,卻看見不同的地方。智者說:困難使他的人生更加完整;學者說:困難使他更上一層樓;弱者說:困難是他的萬丈深淵。
生活何嘗不是這樣,生活中的困難綿綿不斷,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。如果我們對待困難的態度不同,人生也就不同,把困難當做一種挑戰,不斷戰勝他就會迎來成功。
月圓是畫,月缺是詩。角度決定態度,態度決定人生。
篇四:讀懂生命
作者:蔣萱
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秦山,或輕于鴻毛。”無限的晨靄勾勒不出夕陽的燦爛……
我走過一棵老樹,一片泛黃的枯葉落在了我的腳邊,我凝望著,眼神呆滯著。頓時,熱淚盈眶,我想起了往事,那件觸動心弦,讓人不禁淚下的事……
那是在我八歲的時候。一天,曉霧剛破,我就跑到曾祖母家。因為,她答應我,今天給我買糖吃。我拍打著門,“砰砰砰”許久,都沒人來開,我便拍得更起勁了,把左鄰右舍都吵醒了。
一位中年男子對著我大聲嚷:“別敲了,別敲了,你曾祖母不在家,一大早就出去了。”我一愣。這時,我聽見了不遠處傳來的聲響,一串熟悉的腳步,均勻的拐杖聲,再加上走幾步就咳兩聲,是曾祖母沒錯了。
我跑到她跟前:“祖母,一大早的你跑哪里去啦,害我都找不到你。”曾祖母緩慢地抬起頭:“哎呀,我去……沒什么,就是在村子轉悠了幾圈看看我長大的地方,不然以后可……”曾祖母突然一陣沉默。
“祖母快給我五毛錢,我要吃糖”“好好好。”曾祖母打開了門,走到枕頭邊,掀開枕頭拿起她的“錢包”,打開一層層的布,給了我10元錢,看著我手上的錢,我從未擁有這么大的數額,祖母對我說:“給你10元,想吃糖,以后自己買我以后可能……”曾祖母又是一陣沉默。我內心生起很大的疑惑,感覺曾祖母今天怪怪的。我顧不了那么多了,我跑著蹦著去買糖·····
但我回來時,看到的,卻是一番不一樣的景象。我跑到曾祖母家門口時,聽到了接連不斷的哭泣聲。我一驚,跑進去,看見家人在曾祖母床邊,祖母躺著,枕頭上,嘴角都是鮮血。她一動不動,臉色蒼白。母親手中拿著一張紙……這一刻,我知道了,以后,再也沒有人給我買糖了,給我講故事……因為,那個人,已經去世了……
篇五:讀懂我的人生
作者:石東宇
大千世界,沒有誰能真正讀懂過自己的人生,我的人生也是一個未知的迷?我要讀懂自己的人生。
每至清晨,我開著車,行駛在川流不息的車流中,迎著朝陽,搖下車窗,心中沒有一絲慌張和焦慮,手輕輕地擺弄著方向盤劃出優美的孤線,一路上可以聽歌,可以談心,可以喝茶,“無絲竹之亂耳,無案牘之勞形”,愛的人坐在右邊,最好的兄弟坐在后面。這是我向往的未來的生活,我也想把我的人生活成像“李知恩”那樣精彩!
之前我的班主任和我講了一大堆的“心靈雞湯”可是沒什么用,我難道就這么一事無成嗎?哦,不是的,我可能因為是班上年齡最大的那一個,明白的事情很多,理解的道理也很多。
我爹是個廚師,只一個平平無奇的廚師,除了做個飯,還會講一大堆大道理,還有點“大男子主義”,不過他是一個好父親。
我難道學不好就要和老爸去學做廚師嗎?不!絕對不可能,我的人生不可能走到那一步,雖然我是個“吃貨”但是我不喜歡當廚師!
每天在床上想過很多事情,我對未來有很大的向往,也向往能找到合適的工作,和能一起到老的人,這之間的事也要通過不懈的努力,如果實在不行,學個專業也可以,我要把我的人生活得“精彩”。
“與其糾結無法改變的過去,不如微笑著面對未來”。如果不努力,未來將是一事無成,我也會像爸爸一樣做一個平平無奇的普通人,這與我向往的生活失之交臂,擦肩而過。
當你面臨選擇時拋硬幣,不是因為它能給你答案,而是在拋出去的那一瞬間,你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!所以好好加油吧,少年!相信你能做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