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、魏文侯
戰國時候魏國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,由于他處處誠信待人,不論當官的,還是普通百姓,都敬重他,所以魏國迅速強大起來。
有一次,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第二天下午必須去山林打獵練兵。到了次日,下朝后舉行了宴會,魏文侯準備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,可誰知宴會結束后,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。
雨不見停反而越下越大了,魏文侯起身對眾大臣說:“對不起,我要告辭了,趕快準備車馬,我要到郊外去打獵練兵,那里已經有人在等到我了!”
眾chen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,都上前去勸阻。這個說:“天下這么大的雨,怎能出門呢?”那個說:“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。”
魏文侯看看天色說:“打獵練兵是不成了,但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。”眾臣中有一個自告奮勇的人說:“那好,我立刻去。”
說完大步跨出門外,頂著大雨到管林人的住處去了。眾大臣在背后都說魏文侯太傻,隨便叫一個隨從去就能夠了,何必自我親自去呢?
2、郭伋不失信于童
郭伋,東漢人,官至大司空、太中大夫,為官清廉信義為先,一心為百姓謀福祉。他做并州太守時,勤政愛民,常常微服私訪,解決民生疾苦,整頓吏治,平反許多冤假錯案。
有功于民,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義,敬仰他的為人。郭伋每經過一縣一鄉,老老少少都夾道歡迎。一次,郭伋至各地州縣巡查吏治情況,帶著幾名隨從騎馬趕往西河郡美稷縣。
郭伋聞言趕忙下馬,辭讓致謝,在眾小孩的簇擁之下進了縣城。郭伋在美稷縣衙,詳細閱讀了近年所積案卷,有錯判疑案的就馬上調出重新審理。
又查訪民情,慰問貧苦,所致之處,百姓歡欣,多有饋贈禮物者,然則一律不取。事辦完了,又要到下一個縣考察。
剛到城門口,沒想到眾孩童騎著竹馬又來相送,一直送到了城郊外,問他:“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經過,到時還要來迎送。”郭伋叫別駕從事計算日程,告訴了他們。
郭伋巡視在下一個縣非常順利,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來。他為了不失信于孩子們,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,等到第二天才入城……郭伋以太守之尊,與騎竹馬的小孩子在道邊野外說的話。
都不肯失信,更何況于重大的事情呢!回來早了一天,寧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說出的歸期,因此而能夠成就偉大的功業。光武帝稱贊他的德行說“信之至矣”。
3、李勉誠實無欺
李勉,唐代中期名臣。他幼通經史,生性耿直,一生崇尚道學,為官做人更是正直無私,為民所信服。李勉年少時很貧困,一次客游外地時,曾與一書生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。
不到十天,這個書生忽然得了重病,一病不起,李勉對他竭力照顧,他在臨死前從布袋中拿出一百兩銀子交給李勉說:“我家住在江西南昌,想不到在這里得病將死。
請您拿著它為我料理后事,剩余下來的都送給您。”李勉答應為他料理后事,后事辦好后卻把剩余的銀子放在其墓穴中一起埋下。隔了幾年,李勉擔任開封縣尉。
那死去的書生的兄弟來尋找這個書生,一路尋找他的行跡。到了商丘,打聽出李勉曾經為書生主持過喪事,就特地來拜訪他。
李勉陪同那個書生的兄弟前往商丘墓地祭奠,并挖出了剩余的銀子全部交給了他。唐德宗時,李勉任吏部尚書,他不畏權貴,遇事敢言,特別注意維護朝廷禮儀。
唐德宗非常寵幸奸臣盧杞。盧杞時任澧州刺史,遭到給事中袁高的彈劾,認為盧杞奸邪敗政,貶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責,然而唐德宗卻不予罷免。
一日,唐德宗對李勉說:“眾人皆言盧杞奸邪,朕怎么不知道!卿知其狀乎?”李勉回答:“天下皆知其奸邪,獨陛下不知,所以為奸邪也!”這是一句極佳的對答,流傳天下,人們都佩服他的正直。
4、宋濂謹守誠信
一次,他借到一本書,越讀越愛不釋手,便決定把它抄下來。但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。他只好連夜抄書。時值隆冬臘月,滴水成冰。
他母親說:“孩子,都半夜了,這么寒冷,天亮再朝抄吧。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。”宋濂說:“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,到期限就要還,這是個信用問題,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。
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,母親驚訝地說:“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?再說,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。你這一件舊棉襖,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!”
5、商鞅立木建信
商鞅立木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的一個事件。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,生怕民眾不信任,放了一根木頭在城墻南門,貼出告示說: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。
所有民眾都不信。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,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,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。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心,終于商鞅公布了變法的法令。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。